春天来了
正是诗和远方交相辉映之时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说走就走”
那么
暇时读诗
任思维游走
便是极好的挑选
1
晋北的早春,推窗而望,阳光已有些暖意,风光还未鲜艳起来。想起春天的诗,首要便是李白那句出名的“焰火三月下扬州”。诗人目送长江水把孟浩然送到广陵,也顺便把扬州这座早就活在古诗词里的城市面向了巅峰。扬州因这首诗而愈加名扬全国。
诗意里的我国,多么令人沉醉。因一首诗而名声大噪的当地还有许多。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谱成传唱不衰的千古名曲《阳关三叠》,也把坐落甘肃敦煌的阳关,永久留在了人们回想里。
李白七上敬亭山,写就“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名句,把安徽宣城的敬亭山硬生生写出了哲学意味,写成了江南诗山。
杜甫的“三月三日气候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把一个画中有诗的大唐帝都长安撩拨得摇曳生姿、风华绝代。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赞赏,让咱们深感荔枝何其有幸,惠州亦何其有幸!
陈子昂一首《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把北京作为五朝古都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势表达得遗世独立。
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招引了多少游客乐此不疲一探庐山真面目
一句“桂林山水甲全国”
让桂林数百余年来稳拔山水评论头筹
滕王阁之于王勃
黄鹤楼之于崔颢
岳阳楼之于范仲淹
无不获益于诗词的指点
……
每逢春天降临,最不能触碰的是西湖。许多人说,一想到西湖,便止不住怀念,怀念谁呢?或许各不相同吧。只因西湖边自古以来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爱恨情仇,总会触动听心中最柔软的当地。苏轼触景生情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来在苏先生心中,早已懂得了浓淡之辨证法,哪怕是错爱千年,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愫环绕。
记住在福建作业时,仅有一次去武夷山就被朱熹的诗招引了。朱先生与武夷山缘分不浅,终年在青山绿水间徜徉,诗兴大发是迟早的事。公然,朱熹写了一首长诗献给武夷山,至今仍被传唱。《九曲棹歌》开端便是“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潮曲曲清……”这首280字长诗浸透浓情,写尽了武夷山之秀、奇、灵。可以说,武夷山因朱熹这位常客而文脉悠远,朱熹也因武夷山之灵秀而才情奔涌,一座山与一个人,成果了永久的诗意美谈。
诗人眼里见景
心中生情
若一不小心被他们写上一笔
那便好像成为社会肌体的
文明基因
久久撒播于后世
我在姑苏时专门去访问寒山寺。只因了张继那首《枫桥夜泊》,红遍大江南北、也红遍时刻长河的“姑苏郊外寒山寺”,现在已是“寒山寺外姑苏城”。虽然城市在变大,但诗意依然充溢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
老家安徽,也经常被诗意浸染着。其他不说,就那一汪“桃花潭水深千尺”,让多少游客任劳任怨慕名而往。诗人现已远去,汪伦亦成回想,但作为从前的见证,桃花潭的水,至今还在人们心灵的深处泛动着旷世友谊、笑醉狂歌!
有人说,诗人总在江南乱了方寸,由于江南四季都是诗境。此话只对了一半。风沙漫漫的北方边塞,不只要荒野的凄凉,还有那奔涌的热血。“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君不见,那些意境苍茫雄阔的边塞诗,抒发了多少人心底的悲情离绪,又鼓荡起多少人胸中的英雄豪情?就拿黄河来说,许多诗篇因它而兴,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叹,便是大河催生的一份悲惨。
当然,诗词是年代的产品,“阳关”之外照样有“故人”的今日,这份悲惨早已散失在浩浩春风里。就像忻州雁门关外,雄姿英才早已成为前史的回响,现在更多地发生着春天的故事。
我想不管古今,触景生情,妙笔生花,恐怕是许多诗人的一起阅历,人与人同样会因诗而留下美谈。在福建作业时,一老友为现代诗人,某日相邀去福州近郊鼓岭玩耍,爬山时下起了毛毛细雨,在得知山中常常飘雨时,我信口开河“山飘无常雨”,朋友立马对曰:“水映有晴天”。这两句即兴吟出的诗,记载了我俩的友谊。已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想来,仍回忆犹新。关于这段回想,我来忻州作业今后,还经常提及,友人也十分慨叹。
2
翻开回想的收藏夹,这些诗句中的地名不断显现。我在想,诗中的远方是多么走运,又是多么心旷神往。因诗而出名,这些当地熠熠生辉起来。
我认为,这或许跟我国古代诗、歌不分家有关。撒播至今的古典诗词,在其时都是可以和乐歌唱或许诵读的。诗便是歌,歌便是诗。诗与歌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严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浸染着人们的精神国际。
央视前几年推出的一档文明综艺节目《经典咏撒播》,给观众制作了巨大惊喜,最大的特征便是把诗篇唱出来。诗篇传唱的盛行不只为古代文明的传达展开、承继做出了奉献,也把一个又一个地名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脑海里,令人难以忘怀。
诗人天分与山水交往甚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六合有大美而不言”。文人笃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往往喜爱游历全国增加才智。古代因地舆交通所限,山水是必经之路,诗人不在山水之间,就在通往山水的道路上。
每一个有山有水的当地,其实都有她异乎寻常的灵性,都有她不行仿制的故事,因此诗人在游历过程中遇到怦然心动之处,就会形象深入,爆发创意,吟诗作赋,直抒胸臆,在当地留下动听华章。古人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可以说,诗篇因诗人以显,地名借诗篇得传,人与天然的相互感染、相互辉映,终究成果了互相的永存。
古代诗词还表现了我国人共同的时空认识。人自出生起就存在于时空建立的舞台,人的终身注定充溢了聚散聚散,我国诗篇里重复吟咏的,也多是对时刻消逝和空间远隔的感念,送行、告别、别愁、叮嘱、期望、祝愿、怀想,成为我国古代诗篇份量极重的主题。
不管是《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诗体流变,仍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详细篇什,都必定有一个时刻在那儿停驻,必定有一个地名在那儿奉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那一刻,诗人更像一个空间雕刻师,运用诗篇的力气,把看似一般的一亭、一楼、一山、一水、一石、一寺用情用心灌溉,赋予了诗意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丰厚,就发生出明显的标志意义,形成了共同的文明气味,成为地域特征的重要标识。
当一个诗人的人生际遇与某个当地严密相连,他会听到这片土地传递给他的心灵秘语,那是一个诗人与一方水土的内涵相遇了。当他以共同的发现歌之以诗,便为这个当地铸就了文明之魂。
可以说,没有脱离开特定地舆的诗人与诗篇,而许多当地的文明沉淀也总会打上诗篇的痕迹。千百年来,诗人、诗篇与地舆的联系远比咱们幻想的要密切许多。
当我来到忻州,越往忻州的深处探望,越感觉到了这种密切是令人动容而又历久弥香的。
3
一个当地一向被诗人重视,必定会有名句传世,扬州便是如此。据史料记载,李白六次游扬州,但他的千古名句“焰火三月下扬州”却并非在扬州写就,而是在黄鹤楼瞭望所成。他这一望,便为扬州做了一千多年的免费广告。
这样的走运当然不止一个扬州,还有我正在作业日子的忻州。
作业之余,我翻看过不少写忻州的诗词,据当地一些文明人士介绍,历代书写忻州的诗不下万首。沉醉于那些触忻州之景而生情的诗,竟有几回读到深夜,骑虎难下。
在忻州,最先以诗之名红遍华夏大地的,非雁门关莫属。“雁门”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开端由“雁出其间”而得名。据考证,至少从汉代起,“雁门”便与雁门关严密相连,并逐步成为专属。“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繁”,写出了东汉张衡对雁门关的神往。“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则记录了南朝诗人庾信对雁门关的留恋。
雁门关。白建斌 摄
当汉代一种乐府歌行体开端以“雁门太守行”命名时,雁门与雁门太守已成了诗人眼中报效国家的英雄文明标志,虽然这个标志有时并非实指雁门关,但仍是对雁门关的声名远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些诗里,尤以初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为出名:“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斑斓的颜色、奇特的画面,展现了边塞战役风云和危城守将时令。
唐代诗人与雁门关的联系非同寻常,他们剪不断理还乱的际遇纠葛,完全可以出几本专著了。看看这些写过雁门关的诗人的姓名吧: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王昌龄、李白、张谓、王维、陈去疾、许裳、李欣、张仲素、施肩吾、李峤、崔颢、钱起、卢纶、武元衡、刘长卿、常建、张祜、李益……
哪一位诗人拎起的不是如椽大笔
哪一首古诗读来不是回味悠长
王昌龄在遐想“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李白在回忆“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崔颢描画的边地日子则是“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这首《雁门胡人歌》也被称为唐人七言律榜首。
雁门关。忻州日报材料图
雁门关就像一个改变多端的磁场一般,不断触动着骚人墨客的诗情。尔后,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雁门诗犹如风铃不停于耳。
镌刻在雁门关墙楼上的这幅明代诗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爱崇榜首关”,很好地道出了雁门关的战略意义和前史位置。我想,当这位诗人瞭望雁门关城时,必定是胸中万千气象激荡,心底涌出深重的慕名。
在忻州,诗作数量遥遥领先的,当属五台山。五台山是国际名山,也称得上是国际诗山。历代帝王将相、名人学士、大德高僧、善男信女在这儿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词,这儿的一草一木都被人赋予了诗的观想,简直每一个景致都有几十到上百首吟咏之作。
五台山。杨国军 摄
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五位皇帝吟咏五台山的诗篇就有300多首。并且直到现在,写五台山的诗仍如寺内香火般鼎盛不衰,以致无法计数。这也从一个旁边面佐证了五台山的无量魅力。
释明本的“五台山在天之北,狮子吼处六合窄”给我形象深入,这气势一会儿就把佛国圣地的意境写出来了。林景熙的“参透五台峰顶雪,却归大庾看梅花”、王安礼的“三伏重冰上五台”,呈现出一个高寒高远但朝圣不断的五台山。“雁门西畔是灵山,山作青螺五髻鬟。春日花开残雪里,僧房人在白云间。”成廷硅的这首则带我进入一幅诗意隽永、禅意十足的五台山春景图。
五台山。杨国军 摄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宰相张商英还把五台山诗写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元祐三年,他逗留五台山两月,撰写了五台山志书《续清凉传》,并作《咏五台诗》六首,包含总咏五台和分咏东、南、西、北、中台各一首,历代和者不停。明代和尚觉同曾收集和诗编为《五台山倡和诗集》,该书虽已散佚,但以《咏五台诗》为标题和结构的诗作层出不穷,掀起了经久不衰的五台山热。
我在读有关五台山的诗篇时了解到,有两位十分出名的诗人没有来过五台山,却写过五台山,并且写得十分棒。一位是“诗圣”杜甫,他在《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一诗中开篇落笔即写“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通篇精彩地描绘了与一位在五台山石壁学佛有成的青年士子颂诗谈禅的情形。“陶谢不枝梧,风流艺推激”,意思是说,许生诵诗才高气古,可上继风流、下凌大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我在思忖:这是怎么样的一位高才,居然能赢得“诗圣”如此高的点评?忍不住使人思绪万千。另一位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没来过五台山,只能“北望清凉山”,写下《送张天觉得山字》《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等诗作,慎重推介五台山所产的药材——长松:“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称长松为沐浴着佛光的“神草”,有使须发由白转黑的惊人成效。“无复青粘和漆叶,枉将钟乳敌仙茅”,认为连神医华陀所传的摄生秘方青粘和漆叶也远远不能与长松比较。这广告打得煞有介事,蛮风趣的。
五台山。龚跃贤 摄
翻看写忻州的诗篇,写得最为厚意的诗人当属忻州诗人、一代文宗元好问了。他的那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以及垒石掩埋殉情大雁的行为,回肠荡气地留下了一个网红级地名——雁丘。
事实上,元好问写忻州的诗也相同厚意。他吟咏家园雁门关、石岭关,写五台山、系舟山、东山、前高山、天边山、七岩山等河山景物之作,一面世就令人难忘。“亢旱雨亦好,既雨晴亦佳”“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悲伤画不成”“常著一峰烟雨里,苦才多思是金山”“不上朝元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顺手诵读几句,就觉耐人寻味。
别史亭是元好问留给忻州人的宝贵遗存,现在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级意象。“我作别史亭,日与诸君期”,该亭本来为元好问收集金代史料,以一己之力撰写史书而构筑。别史亭并非因修建精巧、风景优美、佳句迭出出名,而是以它丰厚的前史内蕴和浓重的人文颜色跻身于名亭之列。元代今后,“别史亭”一词就频频出现在文人创造中,诗作越来越多。别史亭为历代文人名士所慕名,逐步演变为一个文明符号、一种文明标志。别史亭的影响乃至逾越国界,在海外也有必定的知名度。
别史亭。赵静 摄
我想,这样的一个别史亭,比之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也毫不逊色吧。
忻州阵型最为强壮整饬的,要属“八景诗”。据了解,这儿简直每个县都有八景诗,或许单首诗并不以质量制胜,但齐刷刷地会集起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和官吏者表达,就成为一种强壮的存在,让人心生莫名的感动。翻看这些诗作,发现八景诗简直便是大天然与人文前史的两层奏鸣,其间触及山、水、关、城的诗份量极重。
循诗遐想,你会看到槐荫春光、季庄春光、圭峰古柏、晋陵古柏、金山绿洞、仙洞藏春,你也会看到崞山叠翠、岩山叠翠、芦芽叠翠、莲山耸翠、云际耸翠、笔峰拱秀、荷坪挺秀。
檐下听雨,你会听到南楼夜雨、溶洞旅雨、天桥灵雨、巾岩濑雨、龙湾烟雨,感悟少年听雨的浪漫、壮年听雨的激越。
循着水流,你会进入天柱龙泉、石峡温泉、三霍清泉,还有繁峙三泉涌冽、偏关暖泉冬草、保德温泉腾雾,把自己隐遁于粼粼波光、袅袅白雾,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
迎着夕光,你会看到禅房夕照、七岩晚照、龙禾晚照、孤山晚照、古城残照、云际晚霞、滹沱孤舟,能不引发暮年之惊、能不顿生感奋之心?
举头望月,你会看到东岩夜月、朝元夜月、山城夜月、凤山秋月、天池映月,同一轮明月,却展现出不同的风情。
在与忻州研讨诗文的老友沟通中,我还得知,前史上写忻州的诗人还有许多,比方范仲淹、黄庭坚、姚孝锡、元德明、赵秉文、王冕、王钥、冯明期、阎尔梅、傅山、吴伟业、顾炎武、曹溶、朱彝尊、屈大均、李因笃、纳兰性德、彭兆荪等人。咱们今日耳熟能详的忻州的许多景致地名,其实背面多多少少都有着诗篇的助攻。
当我一一列举这些名重神州的诗人时,跃入眼皮的“顾炎武”三个字特别让我心生慨叹。我曾在江苏作业多年,诗人的家园昆山千灯镇我屡次到访,他那“全国兴亡、责无旁贷”的传世警句振聋发聩,至今依然鼓励着咱们。但我的确没想到,已届中年的他餐风露宿,也曾踏入忻州大地,游历代县、五台山等地,挥笔写下用典颇深的《五台山》七言绝句:“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欲得宝符山上是,不须参礼化人宫。”不只如此,诗人还实地考察,细致考辨,写出观念共同的《五台山记》,并在五台之北的滹沱河边开荒,以此倡议“经世致用”的思维,这使他笔下有了愈加殷切的家国情怀。对我这样一个刚到忻州不久的人来说,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顾先生那壮怀激烈的叮嘱声。
五台山。杨国军 摄
或许有读者猎奇,诗人笔下这么多的忻州景致,你都去过了吗?必定没有。我要感谢那些传诵千年的诗作和各种解读文章,让我神游忻州而犹如感同身受,品读诗文而读懂忻州。
4
我把目光投向稍远处
这片被称为“表里山河”的
三晋大地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首要的发源地,有人描述说:“一旦踏上三晋之地,落脚就会踩着文明。”这文明里天然少不了诗篇,并且诗篇肯定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可谓汗牛充栋。诗人游历山西,写下名诗佳句,关于这样一个文明底蕴厚重的省份,其实是很天然的工作。比方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柳宗元、李商隐、韩愈、刘禹锡等一颗颗灿烂的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星,都写过山西并有名作传世,这些诗人瞭望到的诗意,把山西的一些地名也带红带火,它们记录在前史的典籍里,而又存在于游人的心中。
运城鹳雀楼
凭窗而立,好像我凭的是鹳雀楼的窗,山西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油然涌上心头,读之胸襟开阔,不愧为千古绝唱,鹳雀楼也成为历代出名的登临名胜。王维十分出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写出了我国人那份无法舍弃的亲情。许多人认为诗人有一个亲人在山东,其实山东在这儿指华山之东,诗人的老家祁县一带,也在山西。白居易“晋国封疆阔,并州士马豪”之欢喜,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写下“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楼”之气势,让人领略到一种雄壮之美。
读着这些山西诗人写山西的诗,我忽然想到,本地诗人写山西,由于面临的是相对了解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需求处理的首要是审美问题;而外地诗人写山西,间隔自身发生美,也简单发生幻想,需求处理的反而是置身异乡的直接观感了。
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之句,对太行山的直接观感是宏伟高大和弯曲险阻。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凭吊古战场,直接观感是“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李白两次来山西,游山玩水,寻找英雄,写下许多诗篇,对山西的直接观感更为激烈。他写太原早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他写太行山“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他描述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他写恒山“六合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他拜谒李牧祠“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此外,他还在许多以《古风》为题的诗中写到山西,他对诗意山西的奉献,完全可以用他亲笔书写在悬空寺道左面的“壮丽”二字比较。
岑参侨居山西多年,在平阳郡汾桥边放下那边塞悲凉昂扬之气,写出了“不幸汾上柳,相见也依依”的厚意诗句,也是对人生命运的自况。
这些吟咏山西的诗句不乏其人,捧读诵读,情味顿生,她们以共同的方法影响着这个省份的宿世此生。当时,“游山西·读前史”活动正展开得如火如荼,古诗给咱们读前史、寻文明、探地名、体会风土人情供给了一个极好的视点。
信任在这个春天,与我有同感的游客、访客会带着一份诗意动身拜访山西、拜访忻州。在这儿,不只有或许与诗邂逅、与景邂逅,也必定会与人邂逅、与美邂逅。
游走一番,逗留一番,或许咱们光是站在一页茂盛的古诗面前会意一读就很夸姣,或许我还应该用岑参的一句诗来遥问山右的朋友们:“春来更有新诗否?”
5
从前史深处脱身出来,让咱们把目光拉回当下,看看今日的忻州又能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动听诗篇?留下什么样的网红诗句?这或许取决于咱们给未来留下哪些创造材料。
我国诗篇源源不绝,有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也有今日的现代诗。可以说,在今日这样一个充溢改变的年代,咱们依然有充分的理由来读诗和写诗,而今日的忻州也正在迎接着新一轮的以诗言志、以诗抒发热潮。
我在翻看《忻州日报·文明旅行周刊》和《五台山》杂志时,经常会看到写忻州的诗,有写古城的诗、有写三关的诗、有写芦芽山的诗,有旧体诗、也有现代诗。事实上,不管是旧体诗仍是现代诗,都或许写出优异的著作。我传闻,忻州现在写诗的人十分多,有诗相伴,诗意人生,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工作啊!
芦芽山。曹建国 摄
今日的忻州有太多的景可以让诗人寄情。忻州的“古八景”跟着天然和年代的变迁,一些景致已化为乌有,一些新的景象又生发出来。那么,咱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忻州“新八景”的出题来,用“新八景”把散落在忻州大地上的“珍珠”串起来,既是承继回忆,也是立异前行。
从忻州城区来说,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五馆一院、遗山祠、陀螺山、云中山、禹王洞、云中河、牧马河、奇顿温泉等景象,正在次序怒放,成为忻州人眼中习认为常的日子场景和心灵深处的家园元素,也天然而然地势成了“有城、有院、有馆、有祠、有洞、有山、有水、有泉”的格式。这些都让咱们对“新八景”充溢神往,也信任这样的景象集群可以激起诗人更会集的表达和抒发,而古体诗和现代诗相辅相成的场景,必定可以让你遇见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忻州古城。忻州日报材料图
今日的忻州有太多的美可以借诗篇传承。咱们可否依托数量可观的忻州诗篇、五台山诗篇、三关诗篇,推出心灵之舟诗路之旅,由诗篇内容做牵引旅行主线,把不同景点的诗篇串联起来,使游客在诗篇的吟咏、赏析、感悟之中完结名山之旅、清凉之旅、人文之旅,体会独属“心灵之舟”的那份诗意魅力。
咱们可否着眼于打造展现忻州历代诗篇的空间,建造忻州诗篇博物馆、五台山诗篇碑林、别史亭诗篇碑林,让停步赏识的人们体会到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有诗的灌溉,这儿拂过的风都有诗的滋味。
秀容书院。郝智 摄
咱们可否开发融入忻州诗篇元素的旅行文创产品,让书写在诗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游客经过这些文创产品就可以直观触摸到忻州文明,亲自感受到忻州文明,然后有效地传达忻州文明。
咱们可否建立一个渠道,推进全民来读诗,读忻州的诗,读本地人写忻州的诗,也读外地人写忻州的诗,让每个与忻州有缘的人藉着诗篇,愈加了解忻州的曩昔,愈加酷爱忻州的现在,愈加等待忻州的未来。总归,为了心中的那份夸姣,咱们能做的必定许多,并且可以做成的也必定许多。
这个早春
在推窗远眺间
我没有感到寒意
无疑
这是一个暖春
手里捧读过的诗篇也是
温热的
含情的
我清楚感到了诗里诗外情正浓
你
感觉到了吗?
(作者:郭奔胜)
来历:忻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