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从伟 丁安顺
热乎的饭菜端到跟前,头疼发热就送医买药……一年四季,嘘寒问暖。
自嫁到婆家,梁山县小安山镇闫集村乡民张玉梅就用衰弱的膀子扛起照料三位茕居叔伯的担子。“进了一家门,便是一家人。人都有老的时分,咱不遗余力照料,心安。”16年来,为了这份“心安”,张玉梅把“孝”字刻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用点滴真情书写孝老爱亲的美谈。
让白叟吃上热乎饭
心里就结壮了
2月11日,接近正午,梁山县小安山镇闫集村的一户农家院里,飘出了阵阵饭菜香。
“二伯,今日做的是你最喜欢吃的芹菜炖肉和西红柿炒蛋。”洗菜、切菜,下锅,张玉梅在灶台旁一刻不停地忙活着。白叟年岁大了,牙口欠好,张玉梅特别把肉炖得烂乎些。
“俺玉梅做啥,啥就好吃。”一旁帮着烧火的二伯笑呵呵地说。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拉着家常,不大的厨房里,不时传出爽快的笑声,给小院增添了少许暖意。
张玉梅说,平常叔伯三人的饭都是五叔来做,可前天五叔出了远门,还没回来。五叔不在家,伯父和二伯年岁大了,懒得动火,就吃馒头和咸菜迁就。这几天,都是她给两位白叟煮饭。
饭菜刚上桌,出去遛弯的伯父回来了。“你真会赶饭点。”张玉梅边说边招待着伯父坐下。
“老五呢,喊老五吃饭!”伯父问道。“出远门了!”张玉梅答道。伯父口中的“老五”便是张玉梅的五叔,伯父这两年记忆有些差,啥事说过去就忘。
“我公公弟兄五个,伯父本年89岁了,二伯78岁,最小的五叔也68了。”张玉梅说,因为当年家里穷,三位白叟都没有成家,兄弟三人在一个院里住,相互间有个照料。
安排好两位白叟,张玉梅就急匆匆往家赶,家里的两个孩子还在等着她煮饭。
张玉梅的家距伯父家有100多米,这条路,从嫁入闫集村的那天起,就总能看到张玉梅的身影,一晃便是16年。“每天去看看白叟,只需他们好好的,心里才结壮。”
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
也不忘照料三位叔伯
其实,张玉梅的日子过得也不宽余。
2007年,张玉梅结识闫集村的闫化广,同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你看,这便是俺目标,一米八的大个,长得美丽得很。”指着堂屋墙上挂着的婚纱照,张玉梅不由夸上两句。
爱情是甜美的,可实际的日子是骨感的。
公公年青的时分身体落下疥疮,不精干重活,再加上终年看病和供大儿子上学,家里也没攒下积储,小儿子闫化广的三间婚房还欠下了5000元的外债。进门后,张玉梅从娘家拿了5000块堵上了这个窟窿。“可以说,俺们俩成婚,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回忆起最初的“破旧”,张玉梅仍浮光掠影。
日子虽苦,可夫妻二人卯足了劲干。老公有电焊手工,在县城的挂车厂干焊接,每天早出晚归,只需有活就一天不落。“俺目标厚道本分,还顾家,是个过日子的人。”就冲着这一点,张玉梅信任两人今后的日子会跳过越好。
张玉梅的伯父哥大学毕业后在济南打拼,现在现已久居那里,也就逢年过节能回来看看白叟。再加上三伯家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整个我们族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就落在了年青的张玉梅夫妻俩身上。
一开始,张玉梅也想出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一想到家中无人照料的三位叔伯,她心软了。“进了一家门便是一家人,再说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咱不遗余力照料,心安。”张玉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平常,张玉梅不舍得给自己买身像样的衣服穿,但在对待白叟上却很大方。冬季怕白叟身体弱,给白叟增加新棉裤,让白叟温暖过冬。夏天给白叟置办电扇,帮白叟缓解盛暑,而每逢做了什么好的饭食,便会多盛出来几份给白叟们端过去。
2013年,五叔突然间腰疼不止,张玉梅和老公不忍心看着白叟这么遭罪,就带五叔去大医院手术医治,几万块钱的医疗费难住了年青的张玉梅配偶。可是为了白叟的健康,夫妻二人仍是东拼西凑,借到了为白叟看病的钱。术后,五叔卧病在床疗养,又是张玉梅夫妻俩日夜不离,鞍前马后照料,3个月下来,白叟渐渐恢复了,可是张玉梅夫妻俩清瘦了不少。五叔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出门碰见街坊就夸:“能有玉梅这个侄媳妇,真是我的福分,就和亲闺女相同!”
“是侄媳妇,更是亲闺女,张玉梅是咱们我们学习的典范。”提起张玉梅,闫集村党支部书记闫仁涛竖起大拇指。现在,村里有婆媳不好,吵架争吵的,闫仁涛都会把张玉梅的业绩讲给我们听。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使用商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查找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